歐洲議會周二投票表決通過根據產品生產過程中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對進口產品征稅的立法,掃清了該計劃成為法律之前的最后障礙。
周二的表決為持續了近兩年的談判畫上了句號。該稅收為給碳定價的國家提供信用,允許這些國家的商品進口商從歐盟邊境欠下的金額中扣除為海外排放支付的款項。
作為全球首個對進口商品的碳含量征稅的立法,該法規將對全球貿易產生深遠影響。
該法規將于2026年生效,將首先涵蓋鋼鐵、鋁、水泥、化肥、電力和氫氣的進口。從今年10月份開始,企業必須開始報告其進口商品的排放量,包括為海外工廠供電的發電廠排放的間接排放量。
與此同時,歐盟正在逐步取消根據排放交易體系向歐洲制造商提供的免費配額。周二通過的立法還批準了2026年至2034年完全淘汰免費配額的時間表。
分析人士稱,雖然歐盟該法規被稱為“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避免了使用“關稅”一詞,但它本質上就是變相的關稅。碳邊境稅也招致了一些發展中國家的批評,這些國家生產商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往往高于其歐洲競爭對手,并且更依賴煤電,比如,這會阻礙從中國和美國等地進口更便宜的能源密集型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