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猴痘在世界各地蔓延,國際航運商會發布了一項建議。
猴痘是一種病毒性人畜共患病,其癥狀與天花患者類似,但臨床癥狀較輕。它是由正痘病毒屬的猴痘病毒部分引起的。猴痘病毒有兩個支系:西非和剛果盆地。猴痘的名字源于1958年在丹麥最初發現的猴子。1970年在剛果的一名兒童身上發現了第一例人類病例。
猴痘病毒通過與病變、體液、呼吸道飛沫和被褥等污染物質密切接觸而在人與人之間傳播。猴痘的潛伏期通常為6至13天,但也可能為5至21天。
現有證據表明,在有癥狀的情況下,高危人群與猴痘患者有密切的身體接觸。
迄今為止,所有經PCR證實的病例樣本都屬于西非分支。來自葡萄牙確診病例拭子樣本的基因組序列表明,導致當前疫情的猴痘病毒與2018年和2019年從尼日利亞到英國、以色列和新加坡的輸出病例密切匹配。
現有信息表明,人際傳播發生在與有癥狀的病例有密切身體接觸的人之間。
猴痘通常具有自限性,但在某些人身上可能很嚴重,如兒童、孕婦或因其他健康狀況而免疫抑制的人。西非人感染的疾病似乎比剛果盆地人感染的疾病不那么嚴重,剛果盆地人感染的死亡率為3.6%和10.6%。
歷史上,預防天花的疫苗可以預防猴痘。雖然分別于2019年和2022年批準了用于猴痘的疫苗(MVA-BN)和替科virimat,但這些對策尚未廣泛可用。
世界衛生組織(世衛組織)表示,各國應識別出與非典型皮疹相關的信號,這些皮疹在連續階段進展——斑疹、丘疹、小泡、膿皰、結痂,在所有受影響的身體區域出現類似的發展,可能與發燒、淋巴結腫大、背痛、和肌肉酸痛。
如果人們出現皮疹,并伴有發燒或不適或生病的感覺,他們應該聯系他們的衛生保健提供者并評估是否患有猴痘。疑似或確診患有猴痘的人應隔離,直到結痂脫落
根據現有信息,世衛組織不建議各國對入境和出境旅行者采取任何與旅行有關的國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