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隨著一個集裝箱起吊,海滄港區新海達碼頭年吞吐量首次突破100萬標箱,成功躋身百萬標箱集裝箱碼頭行列。該碼頭吞吐量從2013年的10萬標箱到如今的100萬標箱,其跨越發展充分體現廈門港整合資源、轉型升級的腳步正越來越快。
港口是廈門的一條生命線,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集裝箱業務發展。在海滄區、廈門港口管理局、口岸部門的支持下,廈門港務控股集團、廈門集裝箱碼頭集團近年來積極開展碼頭資源整合工作,將集裝箱業務向條件優越的海滄港區轉移,并增辟內、外貿航線維持箱量穩步提升,使全港在航運業普遍持續低迷、增速放緩的大環境下實現逆勢增長。
據悉,新海達碼頭于2011年投入試運營,在隨后的兩年時間里主要承接外貿業務。2014年,隨著廈門港碼頭資源整合工作及東渡郵輪母港建設的推進,更多的航線進駐新海達碼頭。2014年4月22日,隨著內貿箱業務落地生根,新海達碼頭駛上了發展的“高速路”,單月吞吐量不斷創下新高,從5萬標箱/月一路飆升至如今的超10萬標箱/月。
結合“一帶一路”戰略及福建自貿試驗區建設,今年9月,全省自貿試驗區首條閩瓊海上快線在海滄港區新海達碼頭開通,業務規模進一步擴大。目前,該碼頭擁有8家內貿船公司、22條航線,輻射全國主要港口,預計2015年全年,新海達碼頭吞吐量將達120萬標箱,逼近該碼頭設計年通過能力。當前,新海達碼頭已成為內貿南北航線的轉運平臺及東南沿海區域的樞紐碼頭,集聚和輻射能力邁上了新臺階。碼頭的跨越發展,得益于廈門港口資源整合的契機以及集裝箱業務的戰略轉移,也與海滄區積極開展“創造一流國際營商好環境,構筑區域轉型升級新高地”工作密不可分。
海滄區介紹,該區結合航運中心建設,以東南國際航運中心總部大廈為平臺,創新物流服務,積極開展相關航運要素業務,并持續強化口岸服務功能,與廈門港務控股集團、廈門集裝箱碼頭集團攜手推進省、市重點工程海滄港區20#、21#深水碼頭建設,以期形成20萬噸級碼頭“規模效應”,實現海滄港區業務專業化、規模化發展,努力打造全市“三個轉型”先行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