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巴巴訊:自大流行開始以來,班輪排名發生了很大變化,而不僅僅是地中海航運公司(MSC)取代馬士基的排名靠前。
在其最新的每周報告中,班輪咨詢公司 Sea-Intelligence 繪制了過去兩年半中哪些承運人的排名上升,以及在當前的天價市場期間,這些航運公司如何試圖擺脫包機市場。
自 2020 年 1 月以來,已有 7 家航運公司躋身前 50 名,其中中國航運公司位居前列。
在疫情前,CU Lines 甚至沒有進入前 100 名,但現在運營著一支 82,000 標準箱的船隊,是世界第 24 大航運公司。同樣,在香港注冊的 BAL 從前 100 名之外躍升至第 44 位,比另一家新進入者 Transfar 領先一位,后者與中國最大的在線零售商阿里巴巴有著密切的聯系。與此同時,上海錦江的船隊同期增長了 124%,目前在 50 強陣容中排名第 35 位。
進入前 50 名俱樂部的非中國相關班輪包括 Pasha Hawaii、Tropical Shipping 和最有趣的俄羅斯 FESCO。自與烏克蘭的戰爭開始以來,除了中國的中遠外,大多數全球班輪都停止了與俄羅斯的業務往來。盡管過去四個月受到制裁,FESCO 仍設法保持其規模。
在大流行期間最大的班輪排名洗牌中還值得注意的是三個知名品牌的消失——被赫伯羅特吸收的 NileDutch; Heung-A,并入 Sinokor;和 Transworld Feeders,現在已成為 Unifeeder 的一部分。
海洋情報報告還研究了班輪如何在大流行期間轉移到擁有噸位而不是租用它。絕大多數航運公司的機隊包機率都在下降。就承運人而言,他們在 2020 年 1 月租用了 56% 的船舶運力。到 2022 年 6 月,這一比例已降至 48%。
Sea-Intelligence 指出:“這很可能清楚地反映了集裝箱市場吃緊的情況,導致承運人試圖在租船費率仍然是天文數字的市場中獲得對船隊的更多控制權。”